唐诗有云:“微雨众卉新,一雷惊蛰始。田家几日闲,耕种从此起。”在甘肃,惊蛰这个节气远未达到长江中上游“春雷响动”等待耕种的程度。野草们还藏在泥土里,等待气温进一步回升,提早探出头的花儿,或许被冷“冻”回去,或许也会开放。雪落敦煌,寒风如故,这是冬天的景象,雪将月牙泉装点得如幻似梦,这是雪国的模样;在兰州,轻薄而时尚的羊绒大衣开始登场,厚重而臃肿的冬装开始逐渐在衣柜里安家,就算下一点雪,春天的雪也是清浅的,落在地面上很快融化;而在另一头的陇南,已经算长江流域支流的白龙江畔,已经是春暖花开、蜜蜂飞舞的春日盛景了,黄的花,绿的叶,春天毫不吝啬地将这种颜色扣翻在了这里的山水间。所以对于惊蛰这个节气,在甘肃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时间节点,作为农耕参考。对于这个问题,穆涛在《中国人的大局观》中有涉及。他说,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指导农耕,更是一种全国范围内日历的功效,显然也同样具有文化价值。车同轨,书同文之后的相对统一,则使“中华”这个概念深入人心,许倬云在《历史大脉络》中表示,“中国广土众民……整合为文化、经济与政治复合的共同体。中国历史上不乏分裂的时期,但政治上的分裂往往经由文化上的一致及经济上的互通,再次修补为一体。”总之,惊蛰是一个虫子们蠢蠢欲动,有些先动有些后动的季节。这种蠢蠢欲动,在甘肃,被人们奇异地采用一种看不见的蠢蠢欲动指代。比如说,醪糟和甜胚子。
醪糟是发酵后的糯米,发酵后的大麦被称为甜胚子。
这就是前人的智慧了。
那些看不见的微生物,使糯米和大麦变成酸甜的醪糟和甜胚子,不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“蠢蠢欲动”吗?
在通渭,过年有个习俗,要在年三十晚上揉一坨发面,放在热炕上,大年初一掀开盆儿一看,发起来的发面就是个“蓬勃”的好兆头,这些酵母晾干,就是整年蒸馒头的发面剂子了。
所以虽然科技当时还没有高超地能提出“微生物”这个观点,但人们早已经在日常的生活中洞悉了这个秘密,经过微生物发酵的食物,无论是酸奶还是馒头还是面包,口感、营养上都更好吸收。
在惊蛰,人们要喝醪糟汤。
是很朴素的汤,醪糟煮到滚而未滚,临泽小枣也被煮得胖而香甜,水分使枣呈现出树梢上的饱满,但这显然是一种久经风霜之后的圆满和甜,树梢上的枣很难呈现出这种锐利的甜。煮好后撒一把靖远枸杞,或许放糖,或许不放糖,有些人家会放一些糯米圆子,但这显然是南方的审美习惯,北方人或许会在里面打个荷包蛋,也会打散蛋花,使之变成一碗蛋花黄、枸杞红枣红的甜汤。
甜是人类的共同追求。
孩童吃到的第一口甜,仰起脸的笑容,是他们对于世界的第一次回馈——世界是甜的,或许未来会遇到酸,遇到苦,甚至遇到榴莲这种很难表达的食物,但那一口甜和童年时期被宠爱的往事,会使他们每每想起,都自觉背后有人。
这些年,兰州流行起来一种制作更为精致的甜汤,底料也是醪糟,这显然是一种被高度提纯过的甜和美感,与当下更为富裕的生活息息相关,互为支撑。
这么说吧,这种饮品,一度是除了兰州牛肉面之外,在全国兰州地方美食的代表,正宁路小吃街上永远都有人在真假莫辨的马爷醪糟那里排队,每一队人都虔诚地看着长胡子的马爷。
说起来,牛奶鸡蛋醪糟确实没有什么技术壁垒,所有的“马爷”制作出来的口味都差不多,做生意,尤其做饮食生意,厚道绝对是核心机密,没有其他。
譬如说,半勺糖跟一勺糖的甜度决定了牛奶鸡蛋醪糟是否寡淡——更甜的口感意味着更浓郁的口感,至于淡,其实牛奶的浓度都差不多的。
一颗颗圆溜溜的鸡蛋会在里面变成黄色的蛋花,这算是这碗甜汤里面需要技术的部分,打散的鸡蛋需要在热汤里静置片刻,等鸡蛋自然形成大片的蛋花再搅碎。有些人不懂这一点,鸡蛋跌进热汤就开始疯狂地搅,搅成极碎的碎片,一幅水墨画就莫名其妙地变成了漫天飘散的雪花。花生核桃枸杞粒黑芝麻的多寡会决定拍照是否好看,到底是花团锦簇的美还是稀疏干枝的美?当然在美学上这是两种审美,但是在面对美食的时候,任何一个人都期望是锦上添花的美。所以在原料、手艺差不多的情况下,如果一个人的店铺里川流不息,显然这是做街坊生意的厚道人。再早些年,“厚道”也是个好词儿,但有着浓郁的农耕文明时期的特点,厚道的人在陌生的工业化集群中会如何?会被骗。那些厚道的老实人进了城,在火车站,在公园,在所有人群集中的地方战战兢兢,厚道和老实,成了一个群体的专属名字,在大多数语境下,老实人可不是什么夸人的词儿。从大家的经济条件开始好转,是大家像候鸟一样地飞向城市,是大家在高楼上住一辈子,但从未与对门的邻居打过一次招呼开始吧?也就是那些时候,人们猛然发现,人竟然是群居动物,人竟然需要彼此的关心,人的情绪和情感在跟人互动时,竟然能够被治愈和改善,人们试着敞开一些胸怀的时候,难能可贵的“厚道”就凸显了出来。前面兰州牛奶鸡蛋醪糟,很多人在家里“复刻”的时候,败在一个细节上,煮好的牛奶里面要加一小勺小苏打,这样后续倒进去的醪糟才能跟牛奶相濡以沫。
这是我一个的朋友告诉我的。看吧,人的智慧不仅仅通过书面、视频传播,也会在人与人的互动中传输。
张子艺:作家,甘肃省首届散文八骏。有专著《舌尖上的丝绸之路》《寻味西北》。获丝绸之路全国青年散文大赛金奖,第八届冰心散文奖,获第二届筑事奖·乡村美学奖。作品入选“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图书名录”。